《以笔为篙,向浮生更深处漫溯》
发布时间:2023-06-12
作者:也果
琐碎的日常生活,如同落在河面的细碎霞光,无论晨昏,都是浮生长河中的美丽光影,它们在河面跳跃隐现,难以捕捉。然而也果却能够以笔为篙,带我们悠游漫溯,让我们惊喜地发现,浮生深处,隐藏着更多的斑斓色彩,甚于霞光,并且触手可及。
在也果的散文新作《浮生记》里,“日常的琐碎,被生活放任,隐藏在各个去处”。但也果非常清楚它们的来踪去影,她慢条斯理地转换着一个个场景,不动声色地调遣着一个个人物,在也果笔下,浮生之中,无论多么平淡的事,多么平凡的人,都值得一记!但是,也果在文章中常常是“忘我”的,她很少在文中直接表述个人存在的种种情状,但这种“隐蔽性”,有时反而会使她显得格外醒目。所以我们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,有时候可能会将自己代入“我”的角色,也果此时“忘记”的自我,恰恰成了我们可以找到的自己。但更多的时候,作为读者,我们却只能旁观,无法代入,因为那些只属于也果的文字,也是只属于也果专享的浮生之美。因此,对于读者而言,阅读就已足够。
阅读《浮生记》,如同开始一次穿越时光的寻访。时光流转,小小的院落里,岁月的藤蔓葳蕤而芜杂,一坛紫葡萄的秘密醇香而神奇,一只仙人球也有不寻常的遭遇,暗处的那张照片,依然有着不染纤尘的清澈……紧接着,你开始走近也果。在《下午的那场电影》中,也果写到:“突然就看见了生命的样子,看见了一个人的内心,原来像湖水。由远及近,或者由近及远。不断变化的镜头宛如无所不在的上帝的眼睛,掳掠着蛛丝马迹。”这是也果对于那场电影的体验,不也正是《浮生记》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吗?读到这里,我恍然发觉也果笔下的浮生万象,在其繁复细密的叙述里,连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致的镜头,让沉浸在阅读中的寻访更加真切可感。阅读在继续,画面渐次展开,在一部节奏缓慢的默片里,光阴浮现,而这场寻访之旅,却一直在也果的文字里迂回,终点正是起点。
也果在2007年7月出版的与朱朝敏的散文合集《她们》中,确立了自己的写作观——“坚持个人立场的写作。视线的隐秘与唯一已经凸现个体的特殊存在,借助文字的光辉,使得一种踏实有用的写作重现生活的事实和真相。试图通过写作建立起一种真实的血肉般的关系,关于人与生活(与世界)之间的特殊关系或认知。”从《浮生记》来看,这是也果依旧认可的态度,而且执行地更加出色。
这种极具个人化特征、以独特 的视角和生活体验为表达途径的散文作品,也果已经创作了好多。早几年前的《第二十三回线》《一颗牙齿的纪念》《遮掩》等作品中,也果的这种文本特质已经非常显著,随着其日益丰富、自如的创作历练,其作品也日益精进、纯熟。也果迷恋细节,她的叙述或描写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指出、打开各种事物的内核,在她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里,读者在曲径通幽式的阅读体验里,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。散文家傅菲如此评价道:“也果的散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,一是叙述的迂回曲折。一个极其普通的句子,没有什么闪光的东西,因为她叙述的方式有别于日常叙述,使得整个事件发展过程的时间和空间,都有了很大的扩展。善于在特定的语境里寻找适合自己的叙述方式,是优秀散文家的必备修养。另一个特点是对现场细节深入捕捉。也果是用放大镜看现场的人,有着对现场细节把握的天分。她节俭而温婉,像一个手捏神谕的老人。细节的拓展和捕捉,是一个散文家生命力的具体体现。”也果的散文语言也颇具特色,其描摹愈细致,指向愈开阔;铺陈愈繁琐,挖掘愈深刻。张利文的评价极其准确——“一个有耐性的写作者。她并不高产,这说明她足够珍惜自己的才华。具体到一个文字,她所体现出的叙述的耐性,则更是让人服气。有耐性,才能最大限度地潜入世界的底部和内心的深处。”
林语堂在其散文名篇《生活的艺术》中说到:“真真有趣的、冗长的、闲逸的谈论,一说就是几页,中间富于迂回曲折,后来在料不到的地方,突然一转,仍旧回到原来的论点,好像一个人因为要使伙伴惊奇,特意翻过一道篱笆回家去一般。我多么喜欢翻篱笆抄小路回家啊……”也果的散文,便是以“翻篱笆抄小路回家”为写作路线的,在新作《浮生记》中,院落、学校、影院,葡萄酒、仙人掌、黑白照片,这些“篱笆”和“小路”,最终在光阴中一一浮现,并始终充实并美丽着浮生。
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写出来,看似简单容易,但能够感受到这些事里的意义,是生活的艺术,而能够写出来,就是文学的艺术了。在也果的散文中,她似乎能将生活中的一切信手拈来,然后漫不经心地进行描述。但事实上,也果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,看似随意成章,实则已经酝酿良久。也果曾经说过,她“写文章很慢”,这种“慢”,实则是一种稳。正是这种稳扎稳打的写作态度,让她的作品具备了散文最可贵的质感和重量。
也果曾经在她的文字中感叹——“自己的生活经历简单、平静、没有波澜、没有苦难。生活似乎连问都没问,就轻易地放过了一个人。所以始终保持生来固有的样子,感性、率真、自尊、敏感,孤陋寡闻、不通世情。”作为喜爱也果的读者,我们应该感谢生活对也果的厚爱,同样作为对她有所期待的读者,我们更应该为也果作品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痛切体验而感动。
在也果那里,视野比世界要大,文字比视野更广。在也果熟悉的地方,《大剧院》《第二十三回线》《老街》,有太多我们感觉新鲜又似曾相识的影像,也果在写到这些自己熟悉的场景时,擅长拆解与分离。这个时候,一个细节,一个闪念,都会成为也果如泉突涌的灵感之源。“此刻,任谁都能感觉到就站在时间的入口,目睹洞开的流年正被眼下的事物悉心收藏。指针游动,像一张滑动的老唱片可以倾听。踩在青石板上的足音回响。踏入时光的通道必然得步行,得经由这样的一条老街”(《老街》)。置身某种熟悉的场景,可能正如也果所说——“任谁都能感觉到”,可是,却不是任谁都能写出。所以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极易让读者心生共鸣。在也果偶尔一去的地方,《汤头》《鲁城的城》《夜宿沂山》,对于这些不熟悉的地方,也果的写作却毫无陌生之感,因为她在写作的过程中,仿佛已经完成了无数次重游。“走进夜里的沂山,仿佛置身谜团。眼前分明现出一重障碍,需要伸手扯开,只是扯开之后,迷雾复现。几次三番,人彻底陷入了夜里,有些无着,有些不安,也有着些许的探究”(《夜宿沂山》)。正是这种“探究”式的再现和想象,让也果文章充满了质朴而迷人的气息。
也果在与文友闲聊时,听到别人说些她不曾经历的事情时,经常会欣喜而郑重其事地说:“这个你可以写呀!”“这个你真得写出来!”在她看来,生活中蕴藏着太多鲜活生动的素材案例,每个人脑海中有太多频繁闪现的吉光片羽,值得我们用心撷取,用文字诠释。正是源于她对文字的这种敏感和热爱,在散文创作方面的专注和执着,才让也果的散文,既具备“气质独特,充满自己的气息”(也果的散文观),又具备了“散漫之中犹见深遂与犀利”的气象。
除了散文,也果在诗歌和纪实文学方面的成绩同样让人惊喜,写作经验在各种文体中的渗透
与交融,使她的所有文字都烙上了“也果印记”。如果说她的散文中不乏诗性的语言,那么就不得不说她在诗歌中与散文同质的个人化情怀——“是谁在对面叹息/隐在黑夜槭树斑驳的阴影/即使拨开笼罩也望不见脸庞啊/该不会是那林中的雾气,谜一样的飘荡”。这种透射着个人独特感受的句子,同样也在也果的散文中俯拾皆是。2013年7月,也果出版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《你是人间四月天》。这部著作,展现了也果经营宏大篇章的能力,她凭借自己已经驾轻就熟的写作经验,极具尝试与突破的叙述风格,以更加贴切而温暖的语言,让我们记住了林徽因。
当然,散文是也果最擅长的体裁,也是她最丰美的创作成果。在也果的散文里,她关注自身,观照心灵,用充满特质的语言表达着对自身、对世界万物的真诚关切。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符号的“我”,则在文中隐多现少,自在游走。但一路行去,也果总会带着我们发现最美丽的风景,带我们发现浮生深处的美与神秘。2003年,也果在《给写作寻找理由》一文中表达:“写作不但可以再现旧日的场景,而且还有可能酿造出一种远远优于彼时的最好的形态”。在2010的一个发言稿中,她进一步阐述:“对时间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它的无所不在。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,都不会遗忘,因为所有的痕迹都不曾消失,在事后有根有据地指认。在时间的指引下,意识到“我”以及“我”之外存在着的种种事物。”因此,也果的写作是对生活纵深处的挖掘,是对时间的逆向性检阅。“随着写作的深入,写作范围以及视野渐次开阔,写作宛如触角,展示着前进的姿态,试图用语言的深入来参与对世界的探讨。”所以说,也果是一个思索者和发现者,她以笔为篙,向浮生深处漫溯,用文字实现了自己对人生的叩问和解答。
静水流深,也果的写作便是如此。她手中的笔,如一竿长篙,已经为她撑开了一片广阔的江河湖海。浮生一叶舟,无须打捞落霞,烟波浩渺处,但见晨光与星光朝夕涌荡,如同也果的文字,会在涌流不息的光阴里焕发着独特而持久的光亮。